AI探索之旅:北安國中AI學習課程

探索AI世界,啟發創新思維

AI學習

課程設計架構

為北安國中學生設計AI學習課程,建議採用模組化、專題導向的方式,融合運算思維、跨領域應用與創新實作。

基礎模組
進階模組
專題模組

基礎模組:AI素養與運算思維

目標:建立學生對AI的基本認識與運算邏輯能力。

課程內容:

  • AI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。
  • 運算思維與邏輯推理訓練。
  • 使用圖形化程式設計工具(如Scratch、Blockly)進行基礎編程練習。

活動示例:

設計你的第一個AI小遊戲

使用Scratch設計一個簡單的遊戲,體驗AI決策邏輯。

進階模組:Python程式設計與AI應用

目標:提升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,並了解AI的基本應用。

課程內容:

  • Python基礎語法教學。
  • 利用PyCode等工具進行圖形化程式設計。
  • 簡單的AI應用實作,如影像辨識、語音辨識等。

活動示例:

訓練AI辨識校園植物

使用Python和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,訓練AI辨識校園中的植物。

專題模組:AI專題實作與跨領域整合

目標:培養學生的專題研究能力與跨領域整合思維。

課程內容:

  • 專題選題與研究方法指導。
  • 結合生活情境的AI應用專題,如智慧校園、環境監測等。
  • 專題成果發表與展示。

專題範例:

智慧教室系統

利用感測器與AI技術自動調整燈光與空調,提升學習環境品質。

校園環境監測AI

開發自動監測校園空氣品質、噪音等環境因素的AI系統。

教學策略與實施建議

專題導向學習 (PBL)

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,提出解決方案,並實作驗證。

例如:

設計智慧教室系統,利用感測器與AI技術自動調整燈光與空調。

多語言學習環境

結合國語、英語與程式語言的學習,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程式設計能力。

例如:

在教學中使用中英文雙語指導,並引導學生閱讀英文技術文件。

分組合作與角色扮演

透過分組合作,讓學生在不同角色中學習協作與溝通。

例如:

在專題實作中,分為程式設計、資料分析、報告撰寫等角色。

評量方式

20%

課堂參與與表現

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互動情形

30%

作業與練習

包含程式設計練習與小型專題報告

30%

專題實作成果

專題的創新性、實用性與完成度

20%

成果發表與反思

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能力

教學資源與支援

教材與工具

  • 教育部審核通過的數位教材,如PyCode等
  • Google的AI教育平台
  • MIT的Scratch

師資培訓

  •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辦的AI增能研習
  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舉辦的多元策略AI課程設計工作坊

校外資源連結

  • 與在地大學、科技公司合作,提供學生實習與參訪機會
  • 新北市程式教育體驗中心的活動

學習進度追蹤

追蹤您的學習進度,掌握AI學習旅程。